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,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,免费A∨在线永久在线观看,日本少妇高潮正在线播放

  • <s id="q4m17"><u id="q4m17"></u></s>

    <style id="q4m17"><u id="q4m17"><thead id="q4m17"></thead></u></style><mark id="q4m17"><thead id="q4m17"></thead></mark>

  • 首頁 > 我要分享 > 營口故事 > 正文

    我的幾個“第一次”——營口之窗網(wǎng)知青征文

    王柏柱

    2023-10-24 08:00:00   來源:營口之窗   閱讀:

    營口之窗網(wǎng)(我要分享“營口故事”)《我的幾個“第一次”》

    作者:王柏柱

    我是1975年8月13日,下鄉(xiāng)到營口縣周家公社三道嶺大隊,被分到不窮不富的第六小隊從事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勞動。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,土地肥沃,廣袤豐腴。村口有一條歡唱的小河潺潺流過,山勢平緩,不高不陡。各種果樹,差參成長,伏果秋果,互相追趕,相映成趣。

    這里的農(nóng)民,質(zhì)樸善良,勤勞本份,終日辛勞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我第一次干農(nóng)活就得到本隊農(nóng)民積極贊賞,熱情評價。因為我干活使出百分之百的力量,不藏奸,不?;蝿谌卧?。

    我第一次割高粱,不太熟悉,有點手忙腳亂。隊長王洪權(quán)就很平靜地告訴我:“你看,每人抱六壟,別人為什么很有條理地干,看上去很順手呢?你仔細觀察,他是站在第三根和第四根壟上面,胳膊的一伸,左右都能用鐮刀碰到,人還不用來回跑。”噢!原來如此,我也照此辦理,第二天,再割麥子或谷子,我就可以不被當?shù)剞r(nóng)民落下了。

    我第一次在農(nóng)村表演文藝節(jié)目,是在粉碎“四人幫”之后的1976年10月6日之后。我朗誦郭沫若的《水調(diào)歌頭,大快人心事》。表演巜山東快書》《華主席在山西》,說過相聲《四人幫碰壁記》,還表演三句半,小合唱《游擊隊之歌》等等。

    為什么三道嶺村在那個年代業(yè)余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?主要是我們大隊第二生產(chǎn)隊有個退伍軍人,他是從沈陽部隊某個大型文工團返鄉(xiāng)務(wù)勞的,這個人當年才二十六七歲,很有文藝天賦,天天幫助我們青年點的業(yè)余演員排練,一排就到晚上十多點鐘,有時停電,就點蠟燭。他的名字叫李月滿,小伙長得帥氣逼人,玉樹臨風,一表人才。后來不知什么原因被刷下來,回家務(wù)農(nóng)了。

    我第一次參加修(加固)遼河大壩是1977年初夏,當?shù)乩锏那f稼長得挺高了,鏟耥三遍,施上化肥,就進入相對農(nóng)閑階段,農(nóng)民叫做“掛鋤”。

    領(lǐng)導上便組織全縣農(nóng)民壯勞力到營口縣西部的溝沿,高坎,石佛等地修遼河大壩,就是給大壩加高加寬。這活特別累,用一塊一平方米大小的白布,四個角栓上繩,繩子的頂端扎緊,用扁擔穿過繩子兩個人抬。抬什么?往白布上放土,約有一米多高,兩個人抬起就往壩上跑。一開始身體不適應(yīng),肩膀也壓腫了,我咬緊牙關(guān)硬是挺了過來。主要原因是肩膀已處麻木不仁的狀態(tài),身體也適應(yīng)了。雖然艱苦,但工分給得高。平時在隊里干活每天12分,出去修遼河大壩每天30分。到年底結(jié)算,每10分5角錢。這一年我掙了4050分??鄢诩Z和燒柴錢,我剩下140元。心里挺高興!

    我做為外來“農(nóng)民工”住在溝沿公社嚴家鋪子大隊一戶農(nóng)民家里,這家沒有男人,只有一位50歲上下的中年婦女和她兩個兒子一起生活。大的23歲,小的18歲。我在她們家里住了一個星期,與她們相處的很融洽。我記得她們家的園子里種了些辣椒,那種辣椒特別辣。

    現(xiàn)在,我一想起這件很小的,很平常的一件事,腦子里象電視回放一樣,一幅幅當年的畫面,令我懷念!也不知那位中年婦女現(xiàn)在的情況如何?我打內(nèi)心深處希望她還健健康康地生活著。還有她的兩個兒子,是否在某個崗位上為國出力?;蛟诩覄?wù)農(nóng),成為自食其力的公民!

    以上是我下鄉(xiāng)將近整整四年期間里,在我身上,或在我身邊發(fā)生的故事,其實也不叫故事,充其量是那個年代的生活花絮。要說的太多,要講的故事也不少,千頭萬緒先寫到這里結(jié)束。

    總而言之,上山下鄉(xiāng)對我是一種心靈的洗禮,是一種身體的強有力的鍛煉!

    作者簡介:王柏柱(修齊治平)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當過知青,參加工作及退休后,一直把寫詩,填詞,朗誦和京劇演唱省做生命中的四根支柱。

    現(xiàn)在是營口詩詞學會會員。

    營口王充閭先生研究會會員。

    營口市委宣傳部,市文明辦,三為中老年大學“傳承雷鋒精神,踐行營口有禮”宣講團成員。

    營口大東北朗誦藝術(shù)會會員,專職評論員。

    省內(nèi)外多家媒體平臺的黨史,文史宣講老師和朗誦點評老師。

    三為中老年大學“王曉燕朗誦班”班長。

    主審評語:王柏柱先生的知青征文《我的幾個“第一次”》,行文自然流露,樸實無華,娓娓道來,如數(shù)家珍。這些當年下鄉(xiāng)的“第一次”的生動描寫,把我們帶入了50多年前知青生活的場景之中。

    作者第一次割高粱;第一次表演文藝節(jié)目;第一次?參加修(加固)遼河大壩;第一次住在當?shù)氐霓r(nóng)民家中和社員一起生活;都像發(fā)生在昨天一樣,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終身難忘。

    當年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事情?,對于來自城里的學生來說,是一種說不出艱辛困苦,沒有下過鄉(xiāng)的人是難以體驗的。

    不管怎樣,都過去了,人生的歷練和?坎坷有利于未來的路程,能吃苦是這一代人的共性。

    作者感觸那段青春年華的生活,每每真情流露。文筆流暢自如,有文化底蘊,沒有怨言只有自勵,讀來很受感動。

    ——主審

    供稿作者:王柏柱(知青)

    本期主審:趙洪柱(知青,特約主持人)

    原創(chuàng)發(fā)布:營口之窗官網(wǎng)

    更多信息,請關(guān)注營口之窗公眾號:營網(wǎng)天下

    版權(quán)聲明:營口之窗所有內(nèi)容,轉(zhuǎn)載須注明來源,禁止截取改編使用。

    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營口 知青 征文

    上一篇:我們村里的年輕人——營口之窗網(wǎng)知青征文推薦
    下一篇:最后一頁

    ?